学工在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踏上4300米高原!这支大学生团队以自研“铠甲”守护冰峰天路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邮编:410114
电话:0731-85258575
88038威尼斯交通学院 版权所有
学工在线
学工在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踏上4300米高原!这支大学生团队以自研“铠甲”守护冰峰天路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2日 来源:

4300多米海拔的高原之上,2000余公里的漫漫长路,200个沥青紫外老化盘,G214国道上,3辆满载的皮卡在高原冻土路面划出了长长的辙痕。第一次踏上高原的大学生们——来自88038威尼斯的“冰峰筑路”青藏高原交通发展观察团正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前往交通运输部青海冻土研究观测基地进行高海拔沥青暴露实验。

微信图片_20250720201324

作为青藏高原交通发展观察团,团队此行也肩负着调查区域交通发展状况的任务。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处于较低水平,冻土广泛分布且生态系统脆弱。团队成员史丽雯感叹道:“真正来到高原面对这么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才知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工作面临着多大的挑战!”

在高海拔地区的公路上,常有因反复冻融导致路基不均匀变形,形成的鼓包或坑洼。“这是一处典型的横向裂缝。”经过一段起伏不平的颠簸路面后,葛冬冬教授扶着滑落的眼镜向大家解说。第一次踏上高原直面道路病害的大学生们瞬间围拢,望着裂缝里凝固着的高原风霜的纹路,有人轻声惊叹:“在平原地区很难看到这样恶劣的路……”

微信图片_20250720201331

青藏高原的道路宛如长龙盘旋在山脊,壮丽却也因恶劣环境给通行带来严峻挑战——团队成员刘杜洋感叹:“青藏高原远不止是地理课本上的文字概念,而是由震撼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和坚韧生命力编织的宏大画卷,而道路是串联这一切的脉络,高寒缺氧只是表层困难,多年冻土才是真正的工程难题”。与过去青藏公路(如G214)常因冻土热融沉陷冻胀形成搓衣板路、需要依赖频繁被动修补的传统印象相比,当前冻土问题的解决正转向主动预防技术研发。这体现在开发应用宽温域沥青等耐候性材料,依托长期观测基地加强对路基温度场、变形场的数据监测,以及施工中更注重采用通风路基、热棒等技术保护冻土热稳定性并降低生态扰动。

微信图片_20250720204429

在观测基地,高原环境的稀薄空气,让每一次肢体动作都额外沉重。团队成员们抱着方形、圆形、柱状的沥青块,向暴露实验场地搬去。空气里似有无形阻力,脚步带着缺氧后的虚浮,将沥青块整齐准确地放在指定位置,这是团队自研的高性能材料,承载着为高原道路“筑甲”的期待。邓佳荣将沥青块稳妥安置后,才缓过气介绍:“我们带来的自研高性能沥青材料,会在试验场开展为期一年的紫外老化、直接间接拉伸、单轴压缩实验。”字句间,呼吸仍因高原反应而急促。后续阶段,这些未来的“公路铠甲”将持续经受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昼夜大幅温差变化以及冻土冻融循环的多重“考验”。

高原上的昼夜大幅温差变化是造成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高性能沥青具有较高的服役温度区间,可以承受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葛冬冬介绍说,“这次暴露实验的数据将会是升级、改良未来高原冻土公路'铠甲'的配方,同时也为破解冻土区道路变形、开裂等难题积累珍贵资料。”而这一研究方向,正契合刘杜洋提出的思路——研发具有自适应温控特性的路基材料与超低温韧性沥青道路,通过材料、级配优化与微观结构调控,实现低温抗裂与高温抗车辙双重性能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冻土路基季节性变形难题。

基于交通强国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冰峰筑路”青藏高原交通发展通观察团将继续深耕破解高原冻土区道路病害难题。未来,依托实验成果开发的高性能沥青,有望显著增强路面的耐久性、安全性与服役寿命,为冰峰高原上的天路筑上“安全铠甲”。

微信图片_20250720213600

(文/陈江楠 宾俊峰 图/陈江楠 宾俊峰 一审/潘博洋 二审/刘阳 三审/任志祥)


版权所有© 88038威尼斯交通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邮编:410114电话:0731-85258575